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校长——蔡晓莉
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四川省第一所针对智力障碍孩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培智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0余名,主要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脑瘫、多动症、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类型特殊儿童。这所学校本着大爱无疆、生命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科学的评价系统为依据,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全面提升特殊学生的生活能力。
蔡晓丽校长,她是一位坚韧又乐观的校长,她从一名特教领域的白丁一步步成长为了特教行业的专家。她关注适合特殊学生的课程设置,一直扎根课堂实践,为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推行了个别化教育计划,设置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在蔡校长的微语录里她认为: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就更有针对性,而且更配合生活的需要。到了2013年的时候,武侯区委区政府委托教育局组成了一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志愿者老师,这些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家长和孩子服务。特殊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这个社会如何去接纳他们,如何去支持他们是一个难题。虽然孩子们有自己的不完美,但做老师的,只要多做一点,也许就能够给这些孩子不一样的未来。
蔡校长认为,基于老师们对孩子的准确评估,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给孩子的是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孩子们的情况非常复杂,随时都会面临挑战,为了让老师能够应对她的工作,老师的研究方法的学习是必须的。另外,关于融合教育,她觉得,融合教育和特校教育各有各的优势。开展融合教育要先考量环境支持够不够,如果环境支持有限,我们就要考虑第二个因素就是孩子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发展水平方面跟普通学生差距不大的学生可以进行融合教育。
回想十年前人们经常问蔡晓莉: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教聋孩子的,你一定会手语吧?搞得她啼笑皆非,费很多口舌跟人解释是教智障自闭症等学生的。而现在,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对特殊学生已经多了一些了解。
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蔡晓莉在一线干了20多年。她说,特殊教育的挑战在于明天不知会遇见什么难题,而特殊教育的魅力也正源于此。“如果你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明白了什么叫‘学无止境’。如果没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从工作中得到快乐,你的工作只能是苦捱日子。”
从课程、教材、教法,到学校建设与管理;从一个人研究到组织一批老师一起研究, 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是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第二个五个规划的主要目标。而她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做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
为此,蔡晓莉接受了四川师范大学的邀请,受聘为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既可以利用更多高校的资源,也可以为未来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培养作些贡献。
除了校长岗位的工作,除了在校给自闭症学生上课,她还主持课题研究《特殊学习困难学生的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 还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所学所用惠及到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几年来在高校开设公益讲座20多场,为高校的特教专业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为高校的学生讲课达100多课时,为一线特教老师讲课60多学时,为一线普教老师开讲座上千人次。为家长讲课3000多人次,在线指导家长600多人。
四年的家长工作坊实践经验促使蔡晓莉编写了《特需儿童家长手册》,对家长教育观念、情绪管理、家庭教育技巧、社会资源获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希望更多家长也能受益。
主持编译的另两本书是《武侯区资源教室工作手册》(在全区资源教室使用)《行为干预指南》(译),还开通“武侯特教”微信公众号登载全区学校优秀的教育案例。
撰写《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运作模式的探索》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全国优质特殊教育教育资源中心(教室)研讨会”大会交流,成为全国十个优秀案例之一。
应教育部邀请,2017年5月作主题为《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及运作实践——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报告,这是一次针对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 》而作的全国省市教育行政官员的培训。
十年来,蔡晓莉没有申请过教育局的任何一个重要奖项。因为对学校优秀的老师们,这些荣誉和奖励是非常重要的。她说,作校长的应该先想到老师们,因为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唯一的一次是因‘全国特教园丁奖’,十年中几位极优秀的老师没能申请到,我一气之下交了申请,去赢了回来。”
任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十年了,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在特殊学校建设及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看到学生、家长、老师、领导期待的目光,就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朋友对她说,经常看你周六都在上班,太辛苦啦!她淡淡一笑,是的,这就是所谓的自讨苦吃。而愿意自讨苦吃的时候大概也是最快乐的时候。